8月5日晚,央视播出的《攻坚》系列纪录片罕见公开了解放军航母打击群在模拟统一作战中的具体运用方式。 这一次,辽宁舰、山东舰组成的航母编队不仅被赋予防御性掩护任务,更首次明确参与跨域打击、支援登陆的多重任务。 纪录片设定了一个典型的“统一之战”情境:登陆舰队自台岛东岸发起两栖作战,辽宁舰航母编队则位于其东北方向,为登陆行动提供远程掩护。 而登陆编队本身并不与航母编队保持紧密贴靠查询配资平台,属于“突前作战”态势,具备一定战术风险。 这背后的逻辑并不复杂,台岛东岸面向太平洋,是战时最有可能实施强行登陆的区域,但同时也暴露在外部干预力量的潜在攻击之下。从地理上看,台东北部海域接近琉球群岛,美军在日本的空军基地,以及日本自卫队的海空力量,可从侧翼对解放军部队构成直接威胁。
更关键的是,战时“台独”高层可能借道与那国海峡向日本方向逃窜,该海峡地处琉球最西端,通向台岛与日本之间的水道,地理条件天然适合作为潜在逃脱通道,演习设定也考虑到了这一点,某种程度上,是在提前封堵战时台独势力高层外逃的路径。 在此背景下,模拟美军航母突然从太平洋方向南下,对登陆编队发动突袭的剧本显得相当贴近实战可能。 纪录片直白呈现了这样的一个局势:缺乏航母掩护的登陆编队,即使拥有驱逐舰、护卫舰的贴身防护,面对敌方舰载机的密集空袭,也将陷入被动防御,无法长久支撑。 因此,辽宁舰必须快速南下,投入对抗,不仅要驱逐敌方舰载机,更要在必要时对敌方航母本体实施打击,否则,登陆作战恐遭重创,整个战局面临失败风险。
央视片中揭示了一个重要细节:登陆舰队在突进过程中,遭遇敌方航母舰载机突袭,情况危急,而辽宁舰此时的应对并非单纯防守,而是果断南下支援,争夺制空权、掩护登陆编队。 画面显示,在发现敌方航母踪迹后,辽宁舰迅速起飞舰载战机并联动空军航空兵展开预警与引导。紧接着,轰-6K轰炸机、空警-500预警机、火箭军弹道导弹等多军兵种单位同步出现,配合打击任务。
这种联合打击链条的呈现,揭示了解放军在构建真正意义上的“联合、跨域、实时”作战体系方面,已取得重要进展。 这是一种理念上的跃升,传统航母作战更多依赖本舰及其舰载机、护卫舰组成的战斗群进行局部打击与自保,而《攻坚》所展现的,是将航母作为整合全域打击资源的平台与支点,它既是盾,也是矛。 这一转变,意味着中国海军在进入远海大洋后,不再是孤军作战,而是带着空军、火箭军等整个军种体系一起前进。 此次演练背景中一个重要设定,是美军航母“佯动突袭”,趁解放军登陆舰队脱离航母掩护之际突然攻击,这在军事演习中属于“高压测试”式设想,模拟敌方可能的最强干预能力。 但值得注意的是查询配资平台,纪录片随后给出了反制方案:发现敌航母踪迹后,中国航母迅速反应并牵引整个打击体系对其实施集火。这不仅是演练战术,更是战略震慑。
对于美军而言,台海战场有一个致命现实:其航母打击群距离基地过远,且后勤、预警、指挥支撑体系分布不完整。 琉球群岛是最近的支点,但受制于日本法律与民意,美军在此能否顺畅部署舰载机、导弹系统始终存在变数,而第二个基地——关岛,距离战区超过3000公里,实际支援能力极为有限。 换句话说,解放军航母虽然在性能上可能不及尼米兹级航母,但其背后依托的大陆纵深、岸基空军、火箭军导弹覆盖、信息支撑网构成了完整作战链条,而美军则需“带着体系漂洋过海”,一旦通信、情报、补给、机动某一环节被破坏,整个航母群作战效能将急剧下降。 这也解释了纪录片那段耐人寻味的台词:“只要发现敌航母踪迹,其生命也将进入倒计时。”背后暗示的是中国军事体系在精确侦察、数据融合、远程打击上的能力自信。
海通证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