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有这样一位极具争议性的帝王——咸丰皇帝。作为大清王朝最后一位真正掌握实权的君主,他既是清代秘密立储制度的最后一位受益者,更因其与慈禧太后的特殊关系而闻名后世。无论他在位期间有过多少政绩,付出过多少努力,这位不幸娶了慈禧的皇帝,终究在历史评价上大打折扣。今天查询配资平台,就让我们深入探究这位命运多舛的帝王的一生。
咸丰帝本名爱新觉罗·奕詝,生于道光十一年(1831年),是清宣宗道光皇帝的第四子。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在一场充满戏剧性的皇位争夺中,被立为皇太子。说来有趣,奕詝能够继承大统实属意外之喜。起初,道光帝并未特别属意于他,因为当时皇子众多,道光帝想多观察比较。按照清制,皇帝应尽早秘密立储,但道光帝迟迟未作决定。直到晚年,道光帝才认真考虑继承人问题,对皇子们展开严格考察。当时的主要竞争者就是皇四子奕詝和皇六子奕訢。从才能来看,奕訢本更胜一筹,但奕詝的师傅杜受田深谙帝王心术,教导他以仁孝之道打动父皇。在一次重要的围猎活动中,奕詝故意一箭不发,当道光帝询问缘由时,他动情地说:正值春季,鸟兽繁育之时,儿臣不忍伤生以违天和。这番言辞深深打动了崇尚仁德的道光帝,最终决定传位于他。
展开剩余57%1850年即位后,年轻的咸丰帝展现出励精图治的雄心。他每日勤于政务,常常批阅奏章至深夜,亲笔撰写圣旨,力图革除积弊。他大胆启用改革派官员,推行新政,希望重振大清国势。然而命运似乎总在与他作对。就在他登基的咸丰元年(1851年),震惊天下的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到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军已攻占南京并定都。面对危局,咸丰帝不得不打破祖制,重用汉族大臣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人,甚至不惜借助外国势力来镇压起义。
正当清军与太平军激战正酣之际,西方列强又趁火打劫。咸丰四年(1854年),英、美、法三国联合向清廷提出修改条约的要求,遭到咸丰帝断然拒绝。列强遂以此为借口发动战争,清军节节败退,被迫签订《天津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咸丰九年(1859年),清军在大沽口意外击退英法舰队,咸丰帝误判形势,单方面撕毁条约。然而好景不长,次年英法联军卷土重来,攻陷天津后直逼北京。惊慌失措的咸丰帝仓促逃往热河行宫,留下弟弟恭亲王奕訢在京城与联军周旋。最终,清廷不得不接受更为苛刻的《北京条约》,中国的主权进一步沦丧。这段充满屈辱的经历,成为咸丰帝心中永远的痛。
发布于:天津市海通证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